2018年10月,我校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生自愿申请、班级奖助学金评议小组评议、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学校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审核及全校公示,最终评选出我校2017—2018学年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4人。
为发挥典型示范教育作用,在学生中树立起可学、可比、可敬、可超的榜样,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决定开展“身边达人 榜样力量”优秀学子事迹展播活动,让我们一起了解身边达人,以身边达人为榜样,借鉴经验,明确目标,在人生路上书写出独特华章。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2017—2018学年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徐晚成。
Theirs not to make reply,
我是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徐晚成。2015 年从山东省实验中学考入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现为生物科学基地班的大四学生。
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我的不懈努力,过去的三年中,我在内蒙古大学共获得过两次校级一等奖学金;在生物科学基地班共 29 人中,我的学分绩为 3.61,位列班级以及专业第二,并在遗传学、生物化学等专业核心课以及生物信息学、药用植物化学、植物细胞与基因工程等专业方向课取得了90 分以上的成绩。
在课程学习之余,我参加了 2016 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获C类三等奖,并一次性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
在内蒙古大学学习的几年中,我系统的学习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双语教学)、 植物细胞及基因工程等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于大三下学期赴北京大学交流学习,系统学习了基础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等专业课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Theirs not to reason why,
在学习基础课程上,运用所学课程内容并广泛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完成论文《抗癌药物紫杉醇的作用机理及机制》,从结构和构效关系、提取分离技术、人工合成手段以及抗肿瘤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对抗癌药物紫杉醇研究成果与进展,论文发表于《滨州医学院学报》2017 年第 4 期。论文的编写的过程,使我具备了一定的文献检索、整理以及英文文献的阅读的能力,并提升了自己论文的写作水平。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还努力发展自 己在生物信息以及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并能够利用NCBI、UniProt等数据库查找序列数据,初步掌握了MEGA7、ClustralX、MEME和ESPript 3等数据比对和优化软件的使用;同时对Origin、R Studio、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也有一定的接触。
在学习的同时,我在本校生命科学学院陈贵林教授的实验室中进行题为“黄芪根系分泌物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其化感作用”的校级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项目主要通过柱层析的方法分离提取 蒙古黄芪的根系分泌物,利用HPLC和GC-MS进行鉴定,并分别研究鉴定出的物质对农作物和土壤细菌的化感作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黄芪种子消毒、黄芪幼苗难以成活以及化感物质浓度梯度设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是十分辛苦的,但我从中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我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视野。在老师以及实验室学长学姐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与技术,并初步了解了科研工作和具体实验的流程。
Theirs but to do and die
在阅读文献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对细胞中 DNA 以及与其结合的组蛋白的表观遗传调控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是近年来比热门的生物问题,这一领域出现为生物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癌症药物开发以及阐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文献 的阅读,我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认为,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调控涉及十分复杂的分子过 程,而在发育特定时期某些重要基因的打开与关闭可能涉及表观遗传的调控,但具体机制仍未阐明;同时,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物质如TSA、SAHA等异羟肟酸类化合物能够影响生物体内表观遗传调控相关的酶,并产生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但是对一些生物抵御这类影响的分子机制仍 然没有完全解决。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将会出现更多特异性更强且更加有效的药物或农药,在医药和有害生物防控等领域将会有较大的飞跃。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有更加重大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产生。
个人认识
国家奖学金作为教育部为优秀的在校本专科学生设立的荣誉最高奖学金项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体现了国家社会对优秀大学生的鼓励与期待。作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名普通的大学生, 能获得国家奖学金, 我感到十分的荣幸, 这是学校领导老师对我的工作、学习的肯定,对我过去努力的一种见证,同时也将是是对我未来继续前行的鞭策。
个人简历
参评文章
(向上滑动启阅)
慢慢朝圣路
(一)
初秋傍晚,日光还未散尽,我提着行李,吱呀一声推开老旧的房门,未能预料到的沉重。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舍友转过脸来,渐进。视线相接,彼此点了点头……
“你还知道回来啊!”
“哈,好歹回来了……”
同舍三年,无论是否是同乡,总有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外出交流分别半年有余,仅仅这一句话便足以勾起曩昔三三两两散步、打牙祭、闹些不太纯洁笑话的日子。
“兄弟决定去哪了?”
“还没定呢,怕不是要去上海了……”
“中科院?!”
“嗯……”
“呵,厉害了。”
“还不是那样,压力蛮大的地方。”
“什么时候走啊?”
“谁知道呢!”
“兄弟以后就靠你了!”
“得了吧,’搬砖’靠不住的。“我苦笑道。
与预想的不太相同,我心里总还是明白的。这回我却是注定要最早离开的的那个,可几年下来依然笨拙,对成绩、升学、考试、论文……有些严肃得过了头。
同舍的人中,有人是圆滑的,走程序的事找他,总能办的很顺利;而其他人,多多少少总要比我多了几分轻松与淡然。人总说,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三年里,每每挣扎于课程的自己总可以被舍友的这种平淡所安慰;我羡慕这样的心态,然而怎也放不下内心种种担忧——仿佛我活的比他们都累。这些,其他人全然不能自知。
简单的寒暄,发现离开的这半年里有人计划升学、有人苦心寻找工作也还有人依旧平静的过着每天的小日子。想想三年前几乎所有人带着相同的目标而来,却在三年后渐渐分道扬镳,从此走上了不同的的路。
生于90年代末,终于在世纪最初的15年赶上了高考改革前的末班车。与我病态的担忧相反,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对高中三年努力的一种犒劳。于是酒水、出游甚至爱情等一系列曾经被命令禁止的事情呗摆上了大学的舞台剧。只是,剧目过半,才有很多人回过神来,渐渐发现,后面的剧本远没有当初想象的那般简单。
仔细想想,三年前写下的没错:无论是上学、读书,总是一条慢慢朝圣路。仿佛虔诚的信徒向着“圣城”一步步挪移,“圣城”远不是嘴上说说便罢了的。
然而,到了圣城后的故事,便谁也不再去写了。仿佛故事戛然而止,就此沉寂。然而事实本真如此么?我问自己:“朝圣路呵,四年呢!四年之后呢?……”,却没想到一语成谶。
此时,结果已初见端倪,自己却不曾为此感到欢喜,仿佛一幕演练许久的话剧终于落下了帷幕,后台所有人无言,收拾东西,着急赶赴下一场。
要想,又会是一个慢慢朝圣路呵……
(二)
“就送你到这儿吧。路上注意安全……”
“嗯……”
“到了记得打个电话……微信也行……”
“……”
每次返校,父亲总会送我到车站,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执着,即便老站的停车场早已拥挤不堪,无论何时都再难容下父亲那辆Buick。几年来,父亲总会送我到最后一刻,直到我过了安检的大门,转身,挥手,背影消失在大厅尽头的转角。
父亲多年以来的坚持,我未曾反对过。日子一久,便成了二人之间的默契。父亲习惯了我在转角消失的背影,而我也不知不觉熟习了父亲在门外挥手的身形。
父亲是高校教师,这简单的几个字是曾为多少人所羡慕。这其中的原因,我大抵是近几年才想明白的。
高考之后,选择了边疆省份的大学,这是刚刚走出高考阴影的我怎也想不到的。成绩并不理想的自己在澳门与复读的选择中挣扎徘徊。自己曾经的同学一个个或远出国门,或就近去了山大,便仿佛自己原地立着,望着身边车水马龙飞速地同自己远去,心有不甘,却始终无能为力。
“还是留在大陆吧,至少还能去个211。”父亲劝我说道。
“……”我望着报名书长长的数字,发现有希望的学校屈指可数时,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边疆的211,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并不是尚佳的选择。许多人宁愿选择就近的普通高校,也不愿迈步踏上那辆动辄十几个小时的列车。
父亲的坚持,我依然没有反对,但不甘的感觉一点也没能因此而消减。
三年来,我尝试着爱上这所学校,爱上我所学的专业,走着父亲所希望的路,最终得到了令二人都满意的结果。
我深知,父亲作为曾磕磕绊绊走过这一路的人,熟知这一路上,哪里有隐藏在花丛中的水坑,哪里有淹没在灌木中的羊肠小路。因此我从未怀疑过父亲所做的决定。
“我能做的只能帮你到这儿了,今后的路就靠你自己努力了……”确定结果的那天晚上,父亲突然这样对我说道。
一直以来相信父亲的自己竟突然有些茫然。
“是啊,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了……”我站在原地,灯光洒在脸颊上,自言自语道。
……
作者按:获得国家奖学金于我来说是对我大学前三年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接下来研究生学习的一种鼓励。从初入大学到如今保研,父母,舍友,无数的老师、学长学姐以及学校领导为我提供了莫大的鼓励与帮助,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大学生活,感谢他们为我的辛勤付出。